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經典語錄 > 

《惜別》經典語錄

欄目: 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1.15W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念念追憶,惜別在遠道 《惜別》是止庵在母親故世三年後,經歷涓滴沉澱,凝練而成的生死體悟。 全書共有六部分,以母親的離去為起點,片斷式地向回追溯。母親生前的日記和書信,與作者的回憶和思考兩相交替,形成兩種對立卻彼此依存的書寫狀態。母親留下的手澤,充滿親人相處時的温暖細節:最常做的那道紅菜湯,與“我”一起看過的電影,病重時吃下的那枚小布丁……這些事情平凡微小,卻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實印記。 由此,止庵在眾多生死論説中上下求索,呈現出從死...(更多)

經典語錄

母親去世後,我的表姐和我談到母親對我的”無條件的支持“,我就想那是一種大地似的支持,沉默,然而切實。只是我一向把這當成生活的常態了。就像我們每天行走,站立,未必意識到腳下的大地——也許直到有朝一日大地塌陷,我們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

《惜別》經典語錄

此其我想到《列子·楊朱》所云:“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現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正所謂“睹物思人”——這種“思”鮮明、強烈到有種將人逼至角落之感,簡直難以承受。

我在父親去世後寫過下面這段話:父親去世給我的真實感覺並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們一起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個地方——那也就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時刻——然後她站住了,而我越走越遠,漸漸看不見他了。有一次去看話劇,忽然悟到:父親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結束了;母親去世,我的人生的第二幕結束了;那麼現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後一幕了。父母都不在了,對我來説,我出生之前的歲月好像都盡歸諸虛無,很多歷史的、背景的、親緣的關係隨之消失。最能將已經去世的母親與此時當下聯繫在一起的,就是這種日常生活的氛圍、她曾經享有的,或者她永遠錯過的,簡單、平凡、然而強烈,持久。

現在我讀這些文字,感覺母親出國一看的期望,以及終未成行的失望,是那麼黑暗而沉重;這裏則彷彿是縫隙之間透出的一點光,是母親對於期望的去除的一瞥。記得她曾以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自喻;那篇童話寫道:“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

死之確定,可能使生更其確定,也可能使生很不確定。滿足或遺憾,快樂或痛苦,也許想大家一貫認定的那樣處於人生對立的兩極,也許它們根本就是一回事。我們只能站在“曾經存在”之外去看它;同樣,我們無法站在“曾經存在”之外去看它。

這念陷我於困惑不解:滿足,遺憾,快樂,痛苦,這些感覺彷彿很堅實,又彷彿很脆弱——它們太依附於生了,他們無法超越死。如果人的一生無可避免地要歸結為一個“死”字,那麼此前所經歷或未經歷的一切,可能都在這種概括、這種定義裏成為細微末節,無關緊要,乃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當然也可以説,它們因而變得至關重要,就因為有過就是有過,沒有過就沒有過。

父親去世給我的真實感覺並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們一起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個地方——那也就是他在這世界上的最後時刻——然後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遠,漸漸看不見他了。

”晚飯後看了金基德的電影《收信人不詳》,看後很壓抑,我不明白韓國人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憤恨,仇恨歷史或世界對他的不公,永遠是氣**的,都欠他們似的。“

我不禁心生感慨:*人歷經苦難,花了多少時間尚且沒有達到正常人或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在此期間,有整整幾代人幾乎什麼願望都未能滿足。我從母親至死未泯的種種期待——包括出國旅遊——中,深深體會到這一點。

現在我總覺得,母親當初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但回想起來,母親活着時,其實我並未真正感到她的一天如何重要,如何值得珍惜,尤其是在她健康的時候。我們總是在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才想到應該愛他或更愛他。

“我在一九三五年隨父母去了好萊塢的拍攝現場,看見秀蘭·*波兒(當時我最迷的影星)和她媽媽坐在汽車中,我們請她簽字,我當時太興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