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练习题 成语大全 造句 名词解释 经典语录 名人语录
当前位置:国文精选馆 > 练习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栏目: 练习题 / 发布于: / 人气:3.2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此乃知识*、士人*的标志;士人是“祖述尧舜、*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所谓而立,即个人*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的你的“使命”,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点。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议,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都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有删改)

8.下列对“而立”与“悟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刻苦努力,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和稳定的事业,只能算是个人的事业起步期。

B.“悟境”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即“不怨天,不尤人”,积极立身于世,做所能做的事,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

C.学业有成并继续修炼,能够对世间现象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能达到君子倡导的最高境界。

D.“知天命”就是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并沿着奋斗目标努力研究学问,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即*境。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修养的总结,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生的奋斗目标。

B.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纯然天理的思想境界,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内外相*、从心所欲,不去挑战世俗礼法。

C.读书人从“修境”入手,研究学术,探讨道义,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而达到“知识*、士人*”。

D.读书人求学之始,应追求“祖述尧舜、*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所谓担道之士。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读书人必须立志求学,一生认真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成为君子。

B.君子坚持一己的正确意见,不固执自己的异议,并能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便达到了悟境。

C.他人的意见在君子听来不违于心,不逆于耳,君子对别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看法不予计较。

D.儒家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合礼法的欲望,认为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控制能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回答】

8.B

9.C

10.B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和稳定的事业”错误,原文是“个人*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C项,偷换概念,“就能达到君子的最高境界”错误,应为“就能达到而立的阶段”。D项,偷换概念,“努力研究学问”不正确,应为“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几个错误选项都是对文意的曲解,或是偷换概念。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曲解文意,从每二段中的“道统开始*于政统产高于政统”可知,“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曲解文意,从每二段中的“道统开始*于政统产高于政统”可知,“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错误。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项,偷换概念,“达到了悟境”错误,此句论述的是“耳顺”。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偷换概念,“达到了悟境”错误,此句论述的是“耳顺”。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猜你喜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 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五十而耳顺,六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B.远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 17.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
相关文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 12、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子曰:“吾十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夫有*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平原乔生有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无问名者。邑有穆生四十余,妻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
热门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命题人:宗华)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白传*文房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2分)①中华*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光绪帝二十五年,盛宣怀疏言:“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而可亲謦欬(咳嗽声),此亘古未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高 手刘学林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
推荐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12分)我是你的一道难题那是上午十点十五分。校园内,一片书声琅琅。而我,却不在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 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根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高手 刘学林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