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經典語錄 > 

《*文脈》經典語錄

欄目: 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1.08W
《*文脈》經典語錄
餘秋雨説:“這是除《文化苦旅》之外,我最重要的作品。” 餘秋雨教授在很多重要場合一再聲明《*文脈》是一部意義重大的作品,並將其隆而重之地放在餘秋雨書系的第一卷,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值得關注!餘秋雨教授全新作品,最好看最耐讀的*簡明文化史。《*文脈》核心篇目《*文脈》《筆墨歷史》,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三千年*書法史,為餘秋雨教授全新作品,此前從未發表過。在這兩個核心篇目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的精細論述,組成了一部空前絕後、文采飛揚的《*文化史》。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文化脈絡,深度解讀*文化靈魂。《*文脈》以*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其間着重談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説,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揭示了*文化巨大的靈魂脈絡,稱得上當下最有文采、最好看的一部*文化史。 
《*文脈》是繼《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當今*當代文史領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餘秋雨教授感歎當前“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羽稱鵬”,因此以這部重大的開創*著作來提醒和彌補。 
*文脈,就是指*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文脈》以*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説,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文化的演化過程。 
第一核心篇目《*文脈》,酣暢地通論了三千年*文學的精神主脈和美學主脈。此前從未發表過;第二核心篇目《筆墨歷史》,也酣暢地通論了作為文脈載體的三千年*書法史。此前均從未發表過。在這兩個核心篇目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的精細論述,組成了一部罕見的《*文化人格史》和《審美精神流變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當代經典。

經典語錄

一座城市真正的氣度,不在於接待了多少大國顯貴,而在於收納了多少飄零智者。一座城市真正高貴,不在於集中了多少生死對手,而在於讓這些對手不再成為對手,甚至成為朋友。一座偉大的城市,應該擁有很多"精神孤島",不管他們來自何方,也不管他們曾經在別的地方有什麼遭遇。

人的低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的屈服,一種是在試煉着扛起泰山的姿態,但看起來也像是屈服。

人類最勇敢的腳步,往往毫無路標可尋;人類最悲壯的腳步,則以白骨為路標

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翅充鵬。

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牆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淨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大,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與白居易同歲的劉禹錫,同樣成了詠史的高手。他的《烏衣巷》、《石頭城》、《西塞山懷古》、《蜀先主廟》,為所有的後世*文人開拓了感悟歷史的情懷。李白、杜甫、王維真要羨慕他們了,羨慕他們能夠那麼瀟灑地來觀賞歷史,就像他們當年觀賞山水一樣。 再過三十年,又一個未來的詩人誕生。他不僅不太願意觀賞山水,連歷史也不想觀賞了,而只願意觀賞自己的內心。他,就是晚唐詩人李商隱。 唐代,就這樣濃縮地概括了詩歌的必然走向。一步也不停滯,一步也不重複,一路繁花,一路雲霓。

這就像大鵬和鴻雁相遇,一時間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他們分別之後,鴻雁不斷為這次相遇高鳴低吟,而大鵬則已悠遊於南溟北海,無牽無礙。差異如此之大,但他們都是長空偉翼,九天驕影

沒有巴比倫的殘忍,沒有盧克索的神威,沒有恆河畔的玄幻。《詩經》展示了黃河流域的平和、安詳、尋常、世俗,以及有節制的譴責和愉悦。

黑格爾説世上最深刻的悲劇衝突,雙方不存在對錯,只是兩個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雙方都很偉大和高尚,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偉大和高尚,又都無法後退。(黃帝和炎帝)

我曾與一位歐洲藝術家辯論。他説:“*文化什麼都好,就是審美太俗,永遠是大紅大綠、鑲金嵌銀。” 我説:“錯了。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幾千年僅用黑*,勾畫它的最高美學曲線。其他**,只是附庸。”

寫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滿天氣象;畫地可以選其一隅,也必先四顧大地蒼茫。

陸游去世時,給兒子留下了一份這樣的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棄疾去世時連喊三聲“殺敵”,然後氣絕。 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的頂級詩人是這樣走向死亡的。 陸游企盼的王師和*棄疾尋殺的敵人,在歷史進程中已失去了絕對意義。但是,這些詩句包含的精神氣質卻留下來了,直指一種剛健超邁的人生美學。我一直不希望人們把這樣的詩句當做歷史事件的寫照,或當做民族主義的宣教,那實在是大材小用了。人生美學比什麼都大,就像當年歐洲萊茵河流域中世紀莊園的大門突然打開,快馬上的騎士手持長劍,黑斗篷在風中飄飄灑灑掠過原野。歷史銘記的就是這個形象,至於他去哪裏、與誰格鬥,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