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經典語錄 > 

《*民俗一本通》經典語錄

欄目: 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2.7W

經典語錄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寒食節。用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大約源自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日。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等,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天,也就是距清明一天或兩天。而清明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兩者日子相近,慢慢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也變成清明的別稱,演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我國傳統的寒食節相傳始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介子推而制定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19年,介子推護駕伴隨,立下大功。在飢寒交迫之時,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平安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這就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民俗一本通》經典語錄

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古老節日——端午節,也稱端陽、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等。端午節的稱謂眾多,間接表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便如此。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如下説法:紀念屈原説。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反對楚國屈辱求榮,主張連眾抗秦,但遭到了楚懷王和權貴們的*,被流放到窮鄉僻壤。後來,秦國大*攻佔了楚國的京城——郢都。62歲的屈原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殘酷現狀,在憂國憂民的悲憤情緒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自盡了。*中捕魚的漁民們聞訊前來打撈,卻總不見屈原的屍體。為了防止他的屍身被魚蝦蟹吃掉,人們便用艾葉包了糯米,投進*中。此後,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每到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划龍舟。

農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又因為正月為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依照*民間的傳統,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燈,以表慶賀,並要出門賞月、燃放煙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共慶佳節。元宵節始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姓篡權,呂氏宗族掌管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剷除了呂姓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從此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訪,與民同樂,以表紀念。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要的節日。

情人會面。元宵節也是*的情人節,因為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孩不可以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往的好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為自己物*對象,也有很多情人藉此相會。

農曆二月初二,為古老的“春龍節"。此時正逢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前後。天氣轉暖,河水解凍,春歸大地,萬物復甦,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説主管雲雨的龍,也要從嚴冬的沉睡中醒來,所以人們常説“二月二,龍抬頭”。我國北方廣泛流行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諺語。事實上,“二月二,龍抬頭”的説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古代用二*宿來標誌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判斷季節。二*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就像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的春節通常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掀開序幕的,持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進行祭灶儀式。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準備辭舊迎新,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期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叫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節,又叫鬼節。傳説自農曆七月初一起,地府中的孤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遊蕩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閉,鬼節的節期也就此結束。

正月初八:穀日、放生祈福。相傳初八是穀子的生日。一旦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則年歉。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裏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自然。初八放生,不僅表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伊始,期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似的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姻緣。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乞巧的儀式源於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説,成為我們今天的七夕乞巧節。現在,七夕節已經是情人節的代名詞。青年男女都將其做為情人相會,互表愛意的節日。即*人的情人節。

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源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尤為興盛,皇宮裏、街道上到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景象:“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注重元宵節,賞燈活動尤為熱鬧,燈的形式也更豐富。元宵節燃燈的風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燈式越來越多,燈的花*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要燃放煙花助興。

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認為破五前的許多禁忌過此日都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現在有的人家只吃兩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這樣,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彼此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回孃家。還有一種説法覺得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不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易。

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有的實心,有的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均可。開始,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圓”。吃湯圓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追念離別的親人,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