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練習題 >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7月,“良渚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羣距今已有5300~43...

欄目: 練習題 / 發佈於: / 人氣:1.25W

問題詳情: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良渚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羣距今已有5300~4300年,城內居住人口約2萬,內城面積相當於四個*故宮。古城處於丘陵、河湖交錯的淺水沼澤地帶,海拔約2米,古城是整個良渚文化的核心。良渚古城遺址由城址、*水利系統(該水利系統由高壩、低壩、山前長堤和古城附近天然河道構成,見圖*)和與遺址有關聯的自然環境組成,古城中發掘出大量來自附近山地的石料、木材等建築遺存。古城遺址建造的先後順序是:水利系統→宮殿區→城牆→內城→外城。圖*為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遺址分佈圖,圖乙為古城牆剖面圖,圖*為“良渚古城”古地圖。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7月,“良渚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羣距今已有5300~43...

(1)結合圖文材料,簡析良渚人先修建水利工程、後建城的原因。

(2)古城的大規模建造必須解決運輸難題,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代水利工程對古城的建造起了重要作用,説明這種推測的合理*。

(3)古城牆設計、修築與當地自然環境有關,圖乙中的古城牆最窄處20多米,最寬處150多米,採用鋪石墊底技術夯築而成。分析良渚人用石塊墊底建築高而寬的城牆的原因。

(4)地質學家根據石塊稜角分明的形態、石塊的物質組成以及石塊上留存的痕跡等,結合實地考察,推定良渚人建城牆用的石塊不是從山地中人工開採的,而是來自附近山地滾落到山麓或溝谷中的天然石塊。請指出地質學家得出此結論的依據。

【回答】

(1)原因:良渚古城位於沼澤地帶,地勢低窪,容易被洪水淹沒;古城處於山地的迎風地帶,加上台風威脅,是浙*的多雨地區,夏季洪水對古城威脅大;處於季風氣候區,冬春季少雨期,生產活動的用水不足,修築堤壩形成大型水庫,可提供穩定的供水。

(2)合理*:水運是良渚時期主要的運輸方式,連為一體的水利工程使水位、水量較為穩定,方便運輸;(水道)向上遊可延伸到山區,向下遊與古城水道相通,建城所需的建築石料、木材等可由山區直接運到城區,節省人力,並加快城市建設。(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古城處於沼澤地,須築高大城牆防水淹;當地土質鬆軟,先用石塊墊底可穩固地基;石塊上鋪黃土夯築城牆,石塊阻斷沼澤地的水向上進入堆土層,以保護城牆(或黃土滑落到石塊中,起着加固城牆的作用);在水網密佈地段,這種高而寬的城牆適合人羣(或士兵)居住(和起防禦作用)。

(4)依據:(石塊)稜角突出、磨圓度差,説明石塊沒有經過長途搬運(説明是來自附近山地);經比對,發現建築用的石塊的物質組成與附近山中巖石是一致的,説明巖石來自附近的山地;未見人工開鑿的痕跡,説明不是人工開鑿的石塊,是天然石塊。

【分析】

本題以良渚古城為背景,考查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詳解】

(1)從材料中得知,水利系統由高壩、低壩、山前長堤和古城附近天然河道構成。這是為了原因:良渚古城處於丘陵、河湖交錯的淺水的沼澤地帶,海拔約2米,地勢低窪,容易被洪水淹沒;讀圖*得知,西北處有山脈分佈,古城處於夏季風山地的迎風地帶,加上*浙地區夏季易颱風威脅帶來強降水,洪水對古城威脅大;當地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春季少雨期,農業生產活動的灌溉用水不足,修築堤壩形成大型水庫,可提供穩定的水源。

(2)作為較為原始運輸方式,水運是古代良渚時期主要的運輸途徑。因為建築材料一般質量大,面積大,距離較遠。通過材料可知,工程水利工程和天然河道共同構成了水利系統,使水位、水量較為穩定,方便運輸;通過圖*可知,水道向上遊可延伸到附近的山區,再和古城水道相通,建城所需的建築石料、木材等可由山區直接運到城區,人力和時間都將得以控制,有利於城市建設。

(3)因為古城牆設計、修築與當地自然環境有關,所以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要素: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河流水文等角度思考。地形地貌上,古城當地的地形是處於沼澤地,須築高大城牆防水淹;土壤上,當地土質鬆軟,採用鋪石墊底技術夯築而成,可穩固地基;氣候上,當地降水較多,石塊上鋪黃土夯築城牆,有利於阻斷水向上進入堆土層,以保護城牆(或黃土滑落到石塊中,起着加固城牆的作用);河流水文上看,例如圖乙中的古城牆最窄處20多米,最寬處150多米,古城當地水網密佈,這種高而寬的城牆適合人羣(或士兵)居住(和起防禦作用)。

(4)本題需要通過題幹所給信息,進行對照歸納總結。地質學家根據石塊稜角分明的形態、石塊的物質組成。説明石塊沒有經過長途搬運(説明是來自附近山地);結合實地考察比對,發現建築用的石塊的物質組成與附近山中巖石是一致的,説明巖石來自附近的山地;通過石塊上留存的痕跡,發現未見人工開鑿的痕跡,説明不是人工開鑿的石塊,是天然石塊。

【點睛】

自然環境,是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壤、日光輻*、生物等。

知識點:旅遊地理 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佈

題型:綜合題

熱門文章
閲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希巴姆古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共和... 2006年7月,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河南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決議。那麼,“殷墟”為我們研...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同意將*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同意將*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大運河”作為文化遺... 2010年8月,“*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列其中的廣東丹霞山主要是由紅*砂礫巖構成的。下圖為“...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吳哥窟是世界著名的人文建築旅遊景點(位置見圖)。吳哥窟曾被遺棄長達400多年,20世紀...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長*下游的古文化,它承載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情感。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 .2000年11月,都*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請你談談其理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於2006年7月13日一致表決:將*安陽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因... 2010年8月,“*丹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圖為*丹霞之浙**郎山著名景觀圖,讀圖11~12題。1... 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並且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遺址是(   )...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16年7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神農架被正式... 22.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2017年初,*“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在... 2015年7月4日,*土司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所以要重視對*土司遺產的保護,是因... 良渚文化存續時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是所出土的玉器。據此判斷下...
推薦內容
閲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希巴姆古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共... 右圖所示的白*大理石建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世界遺產,讀圖完成23~24題。23.圖...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4月l5日,我國進行了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在此次...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 十二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作為*第36項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文化遺產”認識正確的是①它是世界上... 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位於   ...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絲綢之路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審議,將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世界文化遺產總數達到47處...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我國原始人遺址是(   )。A.雲南元謀人遺址     ... 2014年6月24日,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週年紀念日,三年來,該...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1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兒童,當時車站有1800餘人,被炸死250餘...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希馬姆古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靈》位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也門共和國,建在哈德... 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7年7月8日,福建廈門鼓浪嶼申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里申遺成功,列入世界自...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來全球*人口遷移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