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練習題 > 

及(接觸)之而後知,履(實行)之而後艱(知道艱難),烏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閲)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

欄目: 練習題 / 發佈於: / 人氣:1.73W

問題詳情:

及(接觸)之而後知,履(實行)之而後艱(知道艱難),烏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閲)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

及(接觸)之而後知,履(實行)之而後艱(知道艱難),烏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閲)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攀登);談滄溟(海洋)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商販)之一瞥;觀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吃)。(魏源《海國圖志》)

1.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短文闡述的道理。

                                     

2.“知山”“知海”“知味”的根本途徑是什麼?請各用原文中的1個字回答。

(1)“知山”在於(     );(2)“知海”在於(     );(3)“知味”在於(     )。

【回答】

1.不設統一*。參考:闡明“只有親自接觸事物才能瞭解事物”的道理。

2.依次是“足”、“瞥”、“啜”。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猜你喜歡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後面題目。(12分)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10分)(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 下列體現實踐決定認識的有(  )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②三思而後行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1分)A.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B.誨女知之乎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文言文閲讀(21分)(一)(10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閲讀材料:材料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材料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回答:(1... 文言文閲讀(15分)《論語》十二章(節選)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
相關文章
孫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國之後,得出結論説:“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這一觀點...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材料二:魯迅在《... 閲讀下文,完成11——14題。(11分)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 閲讀《論語(節選)》,完成6~8題。(10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論語》十二章(節選)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 文言文閲讀,完成9-12題(11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論語》十二章(節選)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 文言文閲讀(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 (一)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閲讀文言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
熱門文章
《易傳》主張”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終日乾坤,與時偕行”。同時又反對“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②曾子曰:“吾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論語》(節選)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以為吾*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 文言文閲讀《論語》十二章(節選)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有學者評論春秋戰國時期某學派代表人物“殆(幾乎)僅知有*,而不知有文化。僅知有國家,而不知有人生。僅知有君主... 閲讀下列材料:(本小題12分)材料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材料二... 6.請用“/”為以下語段斷句(4分)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 閲讀《〈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説:“朝覲者不之殷(商)而之周,訟獄者不之殷而之周,於是周為天子,而殷為侯服矣。”下列與作... 下列體現實踐決定認識的有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②三思而後行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④沒有革...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下列名言中,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包含相同或相似哲理的是( )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士... 閲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後面的問題。(13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推薦內容
 “太上(統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並不感覺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閲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後面的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遊人去而禽鳥樂也B.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C.... (三)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題。(5分)知言者,盡心知*,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知之為知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19分)尚德緩刑書(節選)(漢)路温舒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 文言文閲讀(13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 《易傳》主張“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同時又反對“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 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2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2)死而後已(   )   (3)士不可...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洋務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主張:力行而後知之真。下列觀點中藴涵的哲理與之不符的是(   )A.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閲讀下列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孫中山在《太平天國戰史序》中説道:“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這句話點明...
最近更新
  • (2019·青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適應*考試)在適宜的CO2濃度和温度條件下,測定植物*和植物乙在不同光照條件下...
  • “歸期未有期”簡單造句,歸期未有期造句子
  • “美麗傳奇”簡單造句,美麗傳奇造句子
  •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隨着這一趨勢的來臨,全人類共同面臨着眾多的危機與挑戰。下列問題屬於全人...
  •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的意思和含義
  • “封參”簡單造句,封參造句子
  • 1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項是(3分)A.關於《品三國》,粗粗一看,似乎與其他同類的書沒有多大區...
  • 2014年A商品的價格為10元,若其他條件不變,2015年A商品的價格為16元則意味着紙*      。此時如...
  • 三、文學類文本閲讀(25分)11.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誰的電話   何燕   老葛...
  •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  )①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 ②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
  • “如果愛情徒有其名”簡單造句,如果愛情徒有其名造句子
  •                    ,人跡板橋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 12.《官話報》在*各報中是支持清廷的,但1912年1月4日該報發表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並遜位的社論。...
  • 昭昭之明的意思和含義
  • 有一記錄反映了新*外交歷程的12集紀念光盤,每一集的標題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反映了20世紀後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