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經典語錄 > 

《最苦與最樂》經典語錄

欄目: 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2.03W
《最苦與最樂》經典語錄

《最苦與最樂》為梁啟超寫作的一篇短文,出自《梁啟超全集》,2016年入選人教社新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5課  。

本文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論述人生的責任,即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提出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 國家以及自身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快樂。文章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語言典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較強的現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素養。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 


經典語錄

有人説:“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之在己。孔子所以説:"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説:"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這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説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説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裏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裏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有人説:"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裏去。這種苦痛卻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