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經典語錄 > 

《味道·味覺現象》經典語錄

欄目: 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1.56W

經典語錄

懷舊是種無人可以避免的病,人類歷史有多長,這種病就存在了有多久。它不是記憶,它是一種對待記憶的方式。它總是讓過去比現在美妙,有時候還會創造出一個不曾存在的過去。

《味道·味覺現象》經典語錄

假如食物註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的是一種藝術,那麼我們欣賞這種藝術的唯一方式就是毀滅它。只有透過吃的動作,我們才能完整的體驗食物之美,才能領會食物作為一種藝術的精髓,可是吃的動作同時也就是一種破壞,吞沒與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於他的死亡,不消滅食物,我們就無從欣賞食物,飲食藝術乃是一種關於毀滅和敗亡的殘酷的黑*藝術,最美的剎那,就是崩解朽壞的一刻。

“天下間四隻腳的除了桌子之外,廣東人沒有不能吃的東西。”我們享有如此“美名”。固然是食膽甚大,但也是因為嶺南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很多樣。

日本料理的精髓(或者狡詐),一切以食材為主,怎樣最能讓它保持原味就怎麼做,只要東西好,儘量不加工地把它完整呈現出來,竟然就成一道*的菜餚了。

凡幹一事,我總是習慣後退一步,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然後再稍稍追溯一下這件事的源流,看看它和周遭環境的關係。於是我寫書評時論,就不免粗糙考據書評與時論的由來;後來在電視台做節目,自然得思考電視與社會的關係。好聽點講,這叫做自覺反省;説難聽點,這是不專心幹活。一個人在騎自行車的時候要是太過自覺,心裏老是想着雙腿發力如何帶動齒輪運轉的力學問題,他多半會摔得很慘。

但凡山珍海味等神話食品,都有不凡的出身。例如燕窩,要工人冒生命危險爬上懸崖採集;白松露則要夜晚祕密地用*去尋找(一條合格的*,其價碼可能比採燕窩的工人生命還高)。但松露更神祕之處,是所謂的“焦土現象”,也就是它附近的植物會因其生長而乾枯,直徑範圍可達十多二十米,直如被雷劈過一般,留下一圈燒焦的土地,至今無人能夠給出科學的解釋。所以我們在吃松露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些使它增值的背景故事,正是它們造就了神話,使它昂貴,也使它更美味。

前兩天重讀汪曾祺先生散文,有《葵·薤》一篇。汪先生很好奇古詩裏頭時常提到“葵”,並説它可以拿來做羹,是種很常見的好蔬菜;但到底什麼是“葵”呢?只知道它肯定不是向日葵,也不是秋葵和蜀葵,因為這幾種植物好像都不太能夠下湯。終於,他在清人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與《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裏頭找到了*,原來“冬莧菜”就是“葵”。四川、*西、湖南和湖北等地還很流行冬莧菜,而且就是取葉做湯,吃起來像蓴菜一樣滑利,正如古人形容。

水果當然是樹上熟為美,其中又以荔枝為最,所以*才會有這許多“荔枝團”專門去廣東果園現採現吃。而*太史家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他們講究到了時辰,露水乍現,就要及時取用,差一分都不行。讀明人徐渤的《荔枝譜》,方知這是由來已久的古法:“當盛夏時,乘曉入林中,帶露摘下,浸以冷泉,則殼脆肉寒,*香味俱不變。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補髓,啖可至數百顆。”徐渤還説,要是怕吃得太多肚脹,可以略略點鹽,有消滯之效。

懷舊不必忠實於歷史,它不是對史實的忠誠追溯,而是一種情緒的需要,一種和身份認同有關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