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練習題 > 

材料一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見於道家著作《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閤而不明,鬱而不發”,雖然內聖...

欄目: 練習題 / 發佈於: / 人氣:8.54K

問題詳情:

材料一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見於道家著作《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閤而不明,鬱而不發”,雖然內聖...

材料一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見於道家著作《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閤而不明,鬱而不發”,雖然內聖外王是由道家最先提出來的,但是儒家卻將它進一步闡釋,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和人生理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內聖”是指個人通過提高自身的心*修養而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或者説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個人把這種高尚的心*修養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域,用這種高尚的心*修養來治國安民。儒家在其歷史嬗變過程中……“內聖”和“外王”在不同的時期,其側重點也不盡相同的。

——摘編自張立陽《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材料二  儒家的“內聖外王”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儒家很重視人的社會本*,荀子説:“人生不能無羣。”馬克思也曾經説過:人無非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想實現自我價值,然而這個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在這種情況下,當自我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時,才是有意義的,才可以説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儒家“內聖外王”道德與*的統一。儒家思想是一種倫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對民眾的教化,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這就要將這種道德思想與國家*相結合。才能把這種道德思想落實到現實之中。這種道德與*的統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現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上。孟子説:“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認為個人修養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資格治理國家……內聖外王思想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思想財富……通過內聖外王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自強不息、積極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

——摘編自張立陽《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材料三  在東西方文化中,“內聖外王”與“哲學王”是兩個繞不開的概念。二者發軔早,源流長,影響深遠。“哲學王”是柏拉圖*思想中的核心觀念,也是柏拉圖一生的信念。由“哲學王”統治的“理想國”這一烏托邦願景,影響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亞里斯多德較乃師更為現實,但是也沒有繞過“哲學王”……誰可以“內聖外王”,誰能成為“哲學王”?柏拉圖將除去哲人、知識階層以外的階級排除在權利中心以外,認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偉器的人方可為之,毫無疑問,這是精英主義。由精英統治“庸眾”。東方則不然,孟子認為,“人皆可以成堯舜”,無所謂賢或者不肖,是不為非不能,不僅告訴你可以成為智慧人,而且告訴你方法,比如慎獨修身。所以東方無所謂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論道脱離羣眾,而是引導羣眾,發智明德,使努力向學,大家一齊動手,最終天下大同…

——摘編自《聯合參謀學院》

(1)根據材料一的觀點,聯繫所學知識,指出宋明理學與明清儒學是怎樣表現“內聖外王”的。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聯繫所學知識,概括“內聖外王”思想的特點與柏拉圖的主要貢獻。

(3)根據上述材料聯繫所學知識回答“內聖外王”思想與“哲學王”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回答】

(1)朱熹主張“存大理、滅人慾”。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主張“知行合一”,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説。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又將儒家的“內聖”轉問“外王”。顧炎武力主求知與修養,學與用的統一亦即“內聖”與‘外王”的統一,主張學以致用。黃宗義批判君主*、主張天下為公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國方略,凸顯了“外王”理想。

(2)特點:“內聖外王”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內聖外王”道德與*的統一;“內聖外王”體現了自強不息、積極有為的精神(回答兩點即可)。

貢獻:柏拉圖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書中他根據智慧而不是出身把每一個人明確分工,有正義感與理*的“哲學王”統治國家;鼓勵人們*思考;重視教育,創辦了阿卡德米學園。

(3)“內聖外王”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上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混戰,士大夫階層崛起;經濟上井田制逐漸瓦解,小農經濟開始形成;思想上產生諸子百家,他們代表不同階層宣揚自己的主張,抨擊其他學派,形成百家爭鳴局面,*傳統主流思想開始形成。

“哲學王”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上城邦體制,**繁榮;經濟上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手工業、農業與市場的聯繫十分緊密;思想上從對神的敬畏與崇拜到關注人與人類社會生活,人類的精神覺醒,早期人文主義思想產生。

【解析】

(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宋明理學主要思想家朱熹、王陽明以及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關於個人修養方面的思想主張。

(2)特點:根據“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這個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統一”“通過內聖外王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自強不息、積極有為的精神”概括歸納。貢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柏拉圖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鼓勵人們*思考;創辦了阿卡德米學園。

(3)“內聖外王”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可以轉化為百家爭鳴產生的歷史條件,根據所學分別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教育等方面分析總結;“哲學王”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可以轉化為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起源的歷史條件,分別從雅典的**、工商業經濟、人類的精神覺醒的角度分析回答。

知識點: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圖

題型:綜合題

猜你喜歡
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聖人”。那麼“書聖”、“畫聖”、“詩聖”別是指A.王羲之、吳道子、...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題。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 洋務時期外交家郭嵩燾感到夏、商、週三代聖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聖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而“西...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內聖外王”之説不符孔子聖人規現代新儒家喜以“內聖外王”四字綜括孔子之道及其所開創... *傳統文化強調塑造“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內聖即以修身為本,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具聖人才德;外王即... 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聖人”。那麼“書聖”、“畫聖”、“詩聖”分別是指A.王羲之、吳道子... 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聖人”。那麼“書聖”、“畫聖”、“詩聖”分別是指 A.王羲之、吳道... 《道德經》説:“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對... 洋務時期外交家郭嵩燾感到夏、商、週三代聖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聖人治民以德”,  但“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而...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相關文章
按照名著《小王子》內容填空《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託萬·聖埃克蘇佩裏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説。本書... 26.(16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艱,乃降聖人而極民患,為神明,為聖王,為萬民...    聖王明君則不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①,從而舉之;非在焉②,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奸邪並退... 《荀子·君道》中寫道:“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 .洋務時期外交家郭嵩燾感到夏、商、週三代聖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聖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而“... 西漢劉向將“文”與“化”二字連在一起,他在《説苑·指武》中寫道:“聖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後武功。凡武之興,為不... 《荀子·君道》:“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 閲讀下列材料,然後回答問題:材料一:衞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孝公...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 《旬子·君道》:“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
熱門文章
王陽明曾説:“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他的話表明當... 23.李贄在《焚書·童心説》中認為,被道學家們奉為“天書”“聖經”的儒家經典,只不過是“非謂吏官過為崇褒之詞,...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説,“理即是氣之理,理不先而氣不後。”“禮雖純為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慾以見……故終不離人... 6.朱熹主張“天地之間,理一而已”,並強調“物格知至”,可與聖人比肩。王守仁認為:“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 19、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後“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成為忠義的化身享受*乃至世界華人... 《莊子·天下篇》記載:“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這段話描...  “自晉迄隋,老、佛顯行,聖道不斷如帶。諸儒倚天下正議,助為怪神。愈獨喟然引聖,爭四海之惑,雖蒙訕笑,跲而復奮...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説:“理即是氣之理,理不先而氣不後。”他還説:“禮雖純為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慾以見……故...  “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與此觀點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            ...  《莊子·天下篇》記載:“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這段話... 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聖人”。那麼“書聖”、“畫聖”、“詩聖”分別是指(  )A.王羲之... 《荀子•君道》:“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 閲讀下列材料:衞鞅(商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朱子曰:“天下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若不得見,則雖生於天地間,而不知以為天地之理,雖有人之形貌... 有學者指出:“(戰國)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放縱天下之士坐而論道,擇善而從……諸侯國君雖然不能對諸子思想兼...
推薦內容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甘龍曰: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 .《禮記》多數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寫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順命》中寫道:“皇天佑而子... 《故王文賢墓誌銘》中有這樣一段話:“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故... 近代駐英公使郭嵩燾《使西紀程》寫道:“三代有道之聖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聖祖之仁聖,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材料2:古者聖王之為政,列... 北宋僧人契嵩説: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於... 王陽明強調“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聖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簡易直接的,愚夫愚婦只要在日常行為的“事上磨練”,... 王守仁説“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又説“四民異業而同 道”。與他的觀念相吻合的時代現象是   (   ... 閲讀《小聖施威降大聖》中節選的文字正嚷處,真君到了問:“兄弟們,趕到那廂不見了?”眾神道:“才在這裏圍住,就不... 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聖人”,“書聖”“詩聖”分別是指 (    ) A.王羲之、李白 ... 閲讀下列材料:上古之世,*少而禽獸眾,*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之... 27.有學者指出:“(戰國)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放縱天下之士坐而論道,擇善而從……諸侯國君雖然不能對諸子... 《荀子•君道》:“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 梁啟超提出“欲興內治,不能不稍伸民權”;孫中山主張“*者乃神聖事業,天賦之*,而最美之名辭也”。兩人都主張... 北宋僧人契嵩説: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聖人之教也,其所處雖不同,而同歸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