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練習題 >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圖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紀念郵票材料二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欄目: 練習題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圖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紀念郵票材料二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圖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紀念郵票



材料二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説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 摘自《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三  非獨不能以孔教為國教,定入未來之憲法,且應毀全國已有之孔廟而罷其祀。


――摘自陳獨秀《再論孔教問題》


材料四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東省*與國家文化部、教育部、旅遊局和僑聯聯合主辦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廟大成廄舉行。在祭孔大典上.將評選出的五句《論語》經典名句作為了*奧運的禮儀用語。以下是參選的《論語》經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第二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鄰”;


第四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請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和結果,並分析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4分)


(2)材料二、材料三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各是什麼?並分別指出出現這種態度的原因。(6分)


(3)在材料四的《論語》經典名句中,你認為不能被選為*奧運禮儀用語的是哪一句?為什麼?(3分)


(4)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歷經起伏,請你概括影響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回答】

*:(1)目的:宣傳自己的*見解。  


結果:孔子的思想在當時未受到統治者重視。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滿足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需要。(4分)


(2)態度:材料二獨尊儒術;材料三批判孔教。


     原因:材料二;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適應了西漢強化*集權的需要。


           材料三: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尊孔復古逆流泛濫;資產階級要求實行**。(6分)=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禮”是指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了孔子*思想的保守*。(3分)


 (4)時代發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發展完善。(2分)w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填空題

猜你喜歡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異)方,指意不同”,人君就無法維持統一。“諸不在六藝...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異)方,指意不同”,人君就無法維持統一。“諸... 董仲舒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這次他向漢武帝提出(   )A.天人感應... 董仲舒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28.董仲舒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向漢武帝提出(  )A.天... 22.閲讀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金田起義百年紀念》紀念郵票之一材料二《金田起義百年紀念》紀念郵票之二材料... 董仲舒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26.閲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二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
相關文章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隋朝大運河材料三兩漢至唐代,*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後,特別是南宋,... 閲讀下列材料和路線圖,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是古代著名中西陸上交通示意圖: 材料二 西漢的疆域圖:材料三  ...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料記載:孔子朝罷歸來,家人報告:“馬廄失火!”孔子聽後,問“傷人乎?”材料二:孔子... 閲讀丁列材料,並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1 某紀念館悼念牆(1)據材料一,指出紀念館是以哪一歷史事件為歷史背景的?...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對於不同國家、地區間技術發明之間的差異是怎樣產生的,技術史家們已經提出了... 閲讀下列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1分)材料一 : 南海海域及周邊國家示意圖。材料二:2001-... 閲讀下列材料:牢記歷史,不忘國恥。   材料一:南京某紀念館照片               材料二:2013...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材料二:材料三: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紅*旅遊是指以1921年**建立以後的*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和等級制度示意圖 材料二 2010年9月,主持《孔子世家譜》修譜工作的...
熱門文章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材料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請完成:(1)這兩則材料所反...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人們相互愛護,反對*。材料二 ... (15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孔子材料二 ...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關係示意圖材料二 材料三 從整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1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材料2 “治世不一道,便國...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金奔巴瓶(金瓶)材料三材料四*和平解放紀念碑拉薩3·...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師夷長技以自強”。材料二:“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三:“*清朝統治,廢除君主*,...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麥道公司在美國以外的飛機零件供應地  材料二 資本的跨國公司(漫畫)材料三:據聯合國《2... 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南水北調示意圖   材料二我國淡水資源是世界人均值的1/4。全國一半以上的... 閲讀下列示意圖,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   (1)材料一中1、2處分別應...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外爭國權,內懲*。”   材料二 “*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師夷長技以自強”。   材料二:“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驅除韃虜,...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師夷長技以自強”材料二:“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 閲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材料一:見右圖(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是誰?材料二:齊國地近渤...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問題。(22分) 材料一: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
推薦內容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穆罕默德説:“學問雖遠在*,亦當求之。”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紀波斯文的《...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以德治國”的*主張。孔... (18分)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一中,從圖一、圖二到圖三表明我國古代*對地方... 閲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城市化水平關係圖材料二 上圖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   材料二:*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讀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美國資料圖      材料二:棉花的生長需...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絲綢之路示意圖材料二 西漢的疆域圖(1)仔細閲讀材料一,你能否將圖中所標序號代...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顯著。閲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四大地區略圖材料二:乙地區有着獨特的...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乃重刑辟,有*烙之法”。材料三 他暴虐無道,甚至派人嚴密監視人們的言論...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個小國代商而天下,苦於兵力單薄,不足以*東方各族*... 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人口增長圖。材料二:我國部分省區人口密度比較表。       (1)材料一... 閲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題。(10分)材料一 我國局部地區年降水量分佈圖材料二 材料一中C方框區域放大圖(1)...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紀中期,對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特殊位置,一位英國政論家這樣描述道:現在看得很清楚了... 閲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2分)材料一 我國局部地區年降水量分佈圖材料二 材料一中C方框區域放大圖(1)...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材料二 請回答:(1)據材料一我們可以直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