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練習題 成語大全 造句 名詞解釋 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當前位置:國文精選館 > 練習題 >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欄目: 練習題 / 發佈於: / 人氣:7.71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以“王道”為最高*理想,而貶黜“霸道”。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説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讓人“中心悦而誠服”;他所説的“霸”是“以力服人”,結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都在“王道”上。他嚮往堯舜禹先王之治,實質上是希望道德主體與*主體合一,即以堯舜禹等聖王實踐過的理想*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過對聖王歷史與業績的詮釋,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國時代,目的是引導歷史的走向。

孟子的*思想體系以“民本”為基礎,這與兩千多年來*以“君本”為基礎的*傳統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讀《孟子》至“草芥”“寇讎”之語而大怒,於洪武三年(1370)廢黜孟子祠,並於洪武十七年命大學士劉三吾刪節《孟子》,就是明顯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兩千多年來,《孟子》成了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的書,它召喚着歷代讀書人的良心,如“詩聖”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為民吶喊,憂國憂時。

要講“仁政”,就要以民為本,這就是傳統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孟子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説。這一學説,簡單説來,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這兩方面的內容。孟子説:“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就是説,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會擁護君王,會為長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變換的,就是改朝換代,而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的穩定與否直接相關,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可是,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的衝擊力之大,後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經”之難可見一斑。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這一思想,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人文主義思潮的繼承和發展,在*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對**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説孟子言心言*是側重於哲學思想的話,那麼他談君談民就是偏重於*思想了,二者密切相關。因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體與*主體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説的哲學基礎是“*善論”。“*善論”,簡言之就是:“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孟子以為,仁愛基於善*,這個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天*。孟子“道*善,言必稱堯舜”,其目的是要為他的“仁政”説找依據。他説“道*善”,即善*人皆有之,應當不斷加以擴充,達之於天下,那麼“仁政”説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深植於人的本*之中。這樣一來,“仁政”學説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合理*、普遍的可行*。他“稱堯舜”,是稱道堯舜的德治天下,不失為仁義之道。德治天下是人們的理想*,孟子的機智之處就在於把自己的“仁政”説,託之於人們理想中的聖王,這樣説服力、可信度都會增強。然而,孟子雖然為“仁政”説找到了“*善論”這個內在依據,不過在當時崇尚“霸道”的形勢下,這種“*善論”“仁政”説是很難有市場的。難怪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就説孟子的“仁政”説“迂遠而闊於事情”了。

(摘編自鄭傑文等主編《經學十二講》)

4.下列關於“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理想,孟子把堯舜禹等聖王實踐過的理想*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貶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認為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堯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講“民本”的落腳點,“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結果是讓人“中心悦而誠服”。

D.歷史上,孟子處於“霸道”的形勢下,他認為“霸”的本質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結果。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孟子闡述自己的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兩方面內容的“仁政”學説的出發點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

B.孟子認為朝代可以改換,但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的穩定與否有直接的關係,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

C.《孟子》很難成“經”,因而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書對**的衝擊力大。

D.孟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以來“以民為本”人文主義思潮,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元璋廢黜孟子祠,刪節《孟子》,可見以“民本”為基礎的孟子的*思想與兩千多年來*以“君本”為基礎的*傳統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對**、經濟、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估量。

C.“*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説的哲學基礎,其內容為“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其中的“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天*。

D.在崇尚“霸道”的時代,孟子的“仁政”“*善論”是很難有市場的,因而司馬遷稱孟子的“仁政”説是“迂遠而闊於事情”。

【回答】

4. B

5. C

6. B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關於‘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論述類文體閲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範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幹、找準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B張冠李戴,選項中“他認為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堯舜禹和‘春秋五霸’”。原文為“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閲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B就是對文章第一段內容理解概括的基礎上命制的選項,將文中“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的信息張冠李戴。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項因果倒置,選項對應的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文中的句子是“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的衝擊力大”是原因,“《孟子》成‘經’難”是結果。而選項“《孟子》很難成‘經’,因而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選項和原文正好是因果倒置。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閲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是對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時候將文中的因果關係顛倒了。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的能力。B項“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對**、經濟、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估量”無中生有。選項對應的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這一思想,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人文主義思潮的繼承和發展,在*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對**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B“在*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對**、經濟、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估量”無中生有。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猜你喜歡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李智福①莊子與孟子同是戰國中期人,同為思想巨擘,他們對“... 24.閲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梁惠王在向孟子請教如何為政時,孟子説:“仁者無敵。”“仁者無敵”的字面意思是説... (一) 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李智福①莊子與孟子同是戰國中期人,同為思想巨擘,他們對“物...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小題。儒家道統:*皇權的制衡力量以往,人們常常把*主義與“封建社會”和“孔孟之道”聯...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李智福莊子與孟子同是戰國中期人,同為思想巨擘,他們對“物... 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相關文章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後各題。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 孟子在周遊列國時説:”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孟子·騰文公章上》載:“孟子道*善,言必稱堯舜。”上述材... 戰國和明清是*古代思想活躍的兩個重要時期。孔子主張社會*,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政在得民”... 孟子和王夫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萬物皆備於我”,王夫子提出“氣者,理之依也”。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之處...  (一)論述類文本(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知人論世”最早見於《孟子·萬章下》。孟子...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墨子“義”探微徐華有關“義”的論述,是墨子思想學説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縱覽《墨子... 10.閲讀下面的選段,完成後面的題目。㈠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㈡孟子曰:“仁言... 現代文閲讀論述類文本閲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道統、治統與現代轉型之艱葉 帆何謂“道統”與“治統”?明...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內聖外王”之説不符孔子聖人規現代新儒家喜以“內聖外王”四字綜括孔子之道及其所開創...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李濟:*考古學之父他有一個夢想。這個年輕的*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是有...
熱門文章
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萬物皆備於我”,王夫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之處...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文後各小題。李濟:*考古學之父他有一個夢想。這個年輕的*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題目。“斯文”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題目。距今兩千多年前,*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樸素”觀。“樸”是沒有雕琢的木,... 《孟子·梁惠王下》有這樣一段記載:齊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孟子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 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智慧與國學王小波物理學家海森堡給上帝帶去了“相對論”和“湍流”兩道難題。我也有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在蛾子的世界裏,有一種蛾子叫“帝王蛾”。以帝王來命名一隻蛾子,你也許會説,... 22.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一個弟子去請教師父:“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麼呢?”師父道:“幻想。”弟子問...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中庸”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和”。“和”不是簡單的折中、調和,而是事物的... 6.孟子的“仁政”是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①把孔子的“仁”具體化 ②進一步明確了君與民的關... 8.閲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李濟:*考古學之父他有一個夢想。這個年輕的*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孟子本應和孔子一樣倍受尊崇,但事實並非如此,孟子卻好象被忽略了。原因是孟子的思想:A.批...  (一)論述類(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知人論世”最早見於《孟子·萬章下》。孟子這裏所謂的“知人...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孟子“學於子思之門人”,是孔子、曾子、子思這一系早期儒家譜系的傳人。(*)...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慎獨”的思想觀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的,後被儒家發展為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
推薦內容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9分,每小題3分)“道不遠人”:處處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楊國榮①所謂“日用即道”,... 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代表了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風格。他提倡“仁政”,反對攻伐:... (2019·*東城期末)“亞聖”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21.閲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完成後面題目。(6分)(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各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是一項基礎*工程,對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古代文人認為進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涵泳”與“玩味”的無聲接受方式,注... 下表所列早期儒學家的思想主張中,體現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張孔子“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孟子“民為貴,社稷次...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楚莊王欲伐越①。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愚患之,...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葉嘉瑩:實踐儒家的“知命”與“不憂”有人説,葉嘉瑩是一個穿裙子的“士”。她説,我身...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題。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各題。“猴票她爹”一一黃永玉在收藏界,人人知道這樣一個“神話”:1980年*郵政發行...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傳統孝道與現代孝道每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我們民族給出... 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政在得民”。三位思想家的主張共同點是重視     ... 閲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完成後面題目。      孟子曰:“無或①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